后疫情时代内部审计计划管理

作者:时间:2021-12-10点击数:

后疫情时代内部审计计划管理

目前,疫情呈现出零星散发、局部聚集和季节性的特征,依然对我国社会生产构成潜在威胁。疫情对内部审计按既定计划执行审计造成了阻碍,具体表现在审计资源与审计目标之间的冲突被进一步放大,干扰了其职能的有效履行。对此,内部审计亟需通过加强计划管理来推动审计资源利用效率的优化及审计结果产出的最大化,笔者对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紧扣政策导向,关注政府最新的防控防疫要求。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应当在合乎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当前疫情呈现出局部聚集的偶发态势,组织的总部及分支机构所在的地区可能面临人员流动限制的问题。在此情形下,内部审计应当关注并了解地方政府的最新防控防疫要求,在制定审计计划时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为首要考虑因素,灵活选择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尽可能地降低感染风险。另外,应当关注相关审计项目的可行性,及时准备替代的远程审计方案,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完善审计项目“1+N”统筹管理。当前,各组织开展的审计项目涉及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等,而各审计项目之间的审计内容存在交叉重叠,但在计划层面多数项目未能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同一内容被重复审计、审计资源被浪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内部审计亟需加强审计项目之间的统筹协调,在时间安排上加强项目之间的衔接性,在资源上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组织调动的灵活性,通过矩阵式开展各个审计项目,促进审计证据、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与单个审计项目产出最大化,在集中化的审计项目统筹管理中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综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率。

建立滚动式审计计划管理机制。现阶段内部审计计划缺乏标准化的审计立项机制,审计业务的开展多围绕新兴政策展开。这虽然有助于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时把握重点,但是随着领导的更替与政策热点的更迭,相关审计项目在开展的频率、质量控制要求上也容易随之降低。内部审计如果缺乏系统化、周期性的审计计划管理机制,将间歇性地产生监督盲区,造成相关数据在时间序列上的断层,不利于数据的有效积累与数据后期的分析挖掘。而疫情给内部审计计划带来的挑战之一正是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陡然上升。因此,内部审计需要建立滚动式的审计计划管理机制,内部审计人员基于往期资料,有效从总体上把握风险点,节约审计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后期进行计划调整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灵活调整审计计划。建立健全标准化的计划调整流程,审计计划的调整一般伴随着后续具体审计方案的转变,如原现场审计方案被迫调整为远程审计或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因此有必要通过标准化的调整流程来确保方式改变,质量不降。同时,完善审计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可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及时汇总反馈信息,根据突发情形实时作出计划调整,并及时传达给内部审计人员,实现审计计划的动态调整。

贯彻内部审计营销的理念。当前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缺乏营销理念,间接使内部审计难以全面发挥其职能。内部审计需要向领导传达计划管理在降费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结合疫情面临的困境制定针对性的审计计划,从而增强领导进行资源支持的积极性,为后续灵活调度审计资源奠定基础。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和调整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积极沟通,并考虑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分支机构的个性需求。除常规审计内容外,内部审计可为各部门提供有助于其改善运行的有效建议,发挥其建设性作用,促进组织内部对于内部审计的身份认知由单一的“监督者”向“协同者”转换,从而提高被审计对象的配合意愿,提高审计质效,形成良性循环。

建立审计计划执行的后评估机制。内部审计的计划管理应是持续优化的过程,对此需要对审计计划在拟定、调整、执行各环节进行评价考核。结合计划执行后的审计成果,对审计中人、财、物等资源的使用效益情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责任人绩效考核的参考标准。对于计划中出现的问题应将责任落实到人,并及时督促责任人进行反思修正。对于优秀经验则通过专题会、信息简报的方式进行共享,促进对审计计划管理中薄弱环节进行改良,综合推动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的持续优化,更好地保障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

作者:王芳(审计部副部长)、徐华建、篯端,原载于《中国审计报》2021年4月7日第008版

    豫ICP备10002213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861号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版权所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平安大道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