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理视角下提高高校内审工作质效方法的一点思考

作者:时间:2021-12-10点击数:

对治理视角下提高高校内审工作质效方法的一点思考

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和国家治理中的其他治理一样的时代共性,也有其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大学内部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应通过对内部审计理念、制度、能力、方法的革故鼎新,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效,推进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

高校内部审计是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内部审计推动经济决策科学化。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普及化,面对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持续深刻变化,高校经济决策和经济投资管理的环境、领域、结构和内容都发生变化,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模糊性在不断增加。高校内部审计无论在高校微观的、管理性的经济管理决策中,还是在宏观的、战略性的重大经济决策中,都可以在科学客观研判形势基础上有效推动经济决策科学化,注重合规性、绩效性,促进大学治理高效性。

高校内部审计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化。高校内部审计不仅要带头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还要聚焦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健全性、合规性和执行性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要关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制衡性,从而发现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问题,纠正存在的不足,推动高校内部控制规范全面实施,实现对高校各项管理活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提升高校治理水平。

高校内部审计推进风险防控常态化。通过内部审计项目逐一摸底、全面排查,消除监督盲区,在常态化的审计体检中把握形势,识别高校治理中的内外部风险。同时,强化对权力的运行和监督,从而堵塞治理漏洞、纠正执行偏差、揭示风险隐患,维护高校发展安全。

大学治理对高校内部审计的要求

围绕大学治理目标,提升内审战略思维。高校内部审计要围绕治理目标,以战略为指引提升战略思维能力,聚焦高校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把握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围绕长远规划,一方面推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转型,增加内部审计的价值。另一方面找准切入点开展政策跟踪等审计项目,对高校的中长期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提升内部审计地位。

提升大学治理效能,加强内审系统思维。高校内部审计加强系统思维体现在把握大学治理的整体性、关联性,做好内部审计的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在审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动态分析、整体分析、结构分析等综合分析方法增强内部审计的穿透性,揭示问题本质,拓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为高校内部健康有序运转、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坚持内审底线思维。在下属法人单位管理、工程项目、招标采购、资金管理等方面存在各类风险薄弱点,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自我约束机制,要坚持底线思维,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清晰的判断力对各类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研判,保障高校健康稳定运行。

高校内部审计服务大学治理的路径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在工作中自觉把内部审计融入高校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局中,自觉增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内部审计工作与谋划学校发展思路、破解工作困难的举措和推进学校发展的成效相结合。自觉在工作中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没有讲政治作为前提,内部审计工作单纯抓业务就会迷失方向,从而被虚化、弱化和边缘化;没有审计具体业务做支撑,提高政治站位就会沦为空谈。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质效。应根据各高校的校情、治理基础、风险状况,紧盯高校发展的重点,关注治理出现的难点,重视师生热议的焦点,推动传统审计转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转型。优化审计资源配置,挖掘内部审计潜力,规范内部审计业务流程,运用融合式、嵌入式等内部审计组织方式提高工作质效,实现内部审计与高校内部治理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创新审计手段,重视数据治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普遍对数据治理的本质属性、潜在价值和利用渠道等认识不充分,尚未建立起针对内部审计的数据治理规制秩序,未能多角度研究和支撑数据治理的可行途径。高校内部审计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普及审计大数据思维,探索审计数据平台的建设。通过找准审计数据治理立足点,加强技术应用和突破,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有效释放数据价值,运用大数据构建内部审计新模式,提升高校内部审计全面覆盖的综合效应。

深化成果运用,做好“后半篇文章”。通过积极压实审计整改责任,建立完善跟踪检查机制、协作联动机制,对整改情况开展后审计,对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做好内部审计的“后半篇文章”。

(作者:南京审计大学审计部周方舒,原载于《中国审计报》2021年2月10日第008版)

    豫ICP备10002213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702002861号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审计处版权所有 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高校园区平安大道210号